關於總會
關於太極拳
會務公佈欄
運動規則
會員國
文章
最新消息
成績看板
活動花絮
線上購物
 
第十一屆總統盃成績公告
關於太極拳
太極名人 太極養生 太極心法 太極論武

太極拳修練法與道家哲理 (熊衛) 84.4.1


一、 前言

在中國人的身體文化中,太極拳法是充分體現道家哲理而實踐於拳藝中的。從歷史文獻所載:陳家溝始創太極拳以來,歷經拳家的精心鑽研,將原本搏擊保衛的拳法,融會於易經與道家的精深哲理中。使得它經由不斷的實踐與證悟,乃由技而進乎藝,再進乎道,不僅是中國拳法中內家拳的典型,更是一種充滿智慧的修心養性的養生法。類似的體驗經融鑄於「拳經」及一些練奶葑o之中,經由公開或師徒授受,早已成為演練拳法者的基本準則。不過由於【易經】與老莊道家所提示的哲理,是一種抽象概念,如何落實於太極拳,就有賴於修練者的自家證悟:而【太極拳經】所揭櫫的也是一種基本準則,其中的真實涵意需要經由實踐加以證驗,因而歷來練拳者多,所證悟、詮釋的卻大有異趣。其中所涉及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到底怎樣練,練到何種程度,才是真正體驗出拳經的道理。筆者在此謹以一得之愚分別論述其理:其中關涉到陰陽的思維模式如何被體現,成為一種對立運轉而又相輔成的原則:諸如內與外,虛與實,剛與柔等,基本上它構成了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本文的討論即由此出發,選擇其中的要點加以分析,以就正於方家。

二、 陰陽模式的運用

太極拳運用【易經】的變易原理,其中最為關鍵的所在,就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而在三十年前個人初練太極拳時的觀念,就因缺乏了這種變動不居的理論基礎,自感進步不多,當時對於拳經所云、老師所授,經常會產生一些懷疑的態度。而三十年以來,斷斷續續的若有所悟:原來【拳經】所云、老師所教的觀念,是一種已成市嶊熔{象,而在前人的論述中,對於練習時這段歷階而趨的過程,卻未能交待清楚,所以導致初學者不易理解。

太極的陰陽思維,是中國人觀物體物的基本模式,它被廣泛運用於諸多技藝之中。太極拳則是從身體的實踐中體會:如何動與靜、剛與柔、虛與實、輕沉和迅速兼備;又要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等達到剛柔摩盪、陰陽相濟的地步,方能算是「懂勁」。再進一步則要求達到忽陰忽陽、陰陽無跡可尋的神明階段。

正因演練太極拳應符合陰陽相濟和陰陽消長的道理,練拳的時候,當左手推出時,右手必須內收,推出去的手要儘量延伸,彷彿突然增長了釵h;而內收的手又好像突然短了釵h,正如「渾身是手手非手」所形容的境界。而推出去的手將延伸之勢一直達到身體兩側的少陽經穴和足下的湧泉穴,這樣才能形成內外盪盪然的現象。

太極拳亦應兼備剛與柔的條件,若打起拳來輕柔飄盪,軟弱無力,那麼只能稱之為「柔拳」;若打起拳來虎虎生風,那麼只能稱之為「剛拳」。惟有能柔能剛,心柔則柔,心剛則剛,有輕有沉,剛柔相濟,不但要動靜合宜,更要有靜如山岳,動如江河之勢,使之虛實兼備,急應緩隨,方能稱為太極拳,這是陰與陽對立運轉的原理。

將「陰與陽」的思維模式實踐出來,在拳經中所提到的原則,凡有虛與實、快與慢、剛與柔等,這三組概念既是相對,也相互運轉,如何將它靈活運用於行拳之中,使之獲得統一、和諧,而不泥滯於一偏,這就需要理解這些相對並非固定不變的,在「運動」中會發生變易,如何使其中的一方在慢中生變化,自會取得中道、諧調,這才是運轉相生、得其中和的真諦。它完全表現於虛實、快慢、剛柔的實踐工夫中,以下即就此加以析論:

(一) 虛實的感悟

練太極拳的初步階段,動作是大虛大實的,從兩腿前踞後弓,重心前七後三,很容易看出虛實的變換,重心的移轉相當明顯。在這時期,身體旋轉的動作也是大開大合的,由外引內,來幫助身體的鬆柔。然而當身體鬆至相當的程度時,就逐漸從「由外引內」而到「由內而外」的階段,如此便進入有虛實而不見虛實的境界了。

在「有虛實而不見虛實」的階段,身體應該完全鬆沉,虛實的交替慬靠湧泉穴的旋轉,並配合環跳穴與膝骨深層極慢,極細緻的動作,如此則呈交叉進行,一如拳經中所述的:「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也就是說,動作以腰脊和命門為軸心,左右腰隙的兩腎交替為主,這樣充實的內勁亦是隱藏虛實之機,不動則寂,微動則轉,靈活自然,控制自如。修練至此一階段,動作的幅度小,從外表幾乎看不見明顯的招式,「其象在內,其內勁不令人知」。因此奶珝U高的人,內象動作的層次愈深,變轉虛實時,也愈發輕靈圓活,邁步如貓行了,這才是感悟了「虛實」自如的境界。

(二) 慢到十分,才能快到十分

所謂「動作要慢到十分,才能快到十分靈到十分」,個人所提出的這句話似乎很矛盾,釵h人也不能理解。其實動作慢並非容易做到的事,一般人只要刻意慢下來,動作便會停頓。如何能做到緩慢而又悠悠不絕?這便需要下工夫了。

要做到綿綿不絕的慢,首先的條件便是「鬆」,只要循序漸進的練習,以纏絲旋轉的動作由外引內,不斷向內延伸鬆透,待整個身軀鬆如流體,能如波浪般一波一波地往前推動,其速度自然會緩慢。又因慢的緣故,纏絲之勢才能更深入,才得以清除體內更多的障礙。由於體內的障礙減少,以至一舉一動之間,氣因而得以貫注於周身,動作自會綿綿不斷。

在另一方面而言,體內的空間因障礙減少而相對的加大,呼吸量因而大增,也就能夠吸收和儲備更多自然的能量;再加上身體內外已經鬆透,大小關節都能鬆開,韌性亦強,而且所有的經絡皆已暢通,此時不僅身體的動作敏捷,反應也較靈活,正是所謂「渾身是手、手非手」,終至一動無有不動了。

總之,練太極拳的人,必須從練習的過程中,確實去體驗「鬆」的道理,奶狺~能上身。否則怎樣練都只限於外形的運動,更無由體會太極拳的真精神了。

(三) 沉肩墬肘

一般教太極拳的人,只要看見學生在練拳的過程中,稍有聳肩的姿勢,便會提醒道:「沉肩墬肘」,並把手放在學生的肩上,用力往下壓。他們認為拳經裡所謂的「沉肩墬肘」,是指一種姿勢或要領,練拳的人必須照著去做,也就是說練拳時肩膀要一直保持鬆沉,絲毫不能聳起來。

其實真正的「沉肩墬肘」不只能表面的鬆沉,而是由肩膀向內一直鬆到肩胛骨深處。因此,它應是一種目標,一種奶瓟m成之後的現象。如果沒有經過千錘百練、鍥而不捨的努力,是不能夠做到真正的鬆沉的。

以「摟膝拗步」為例,如果只是壓低肩膀,手臂平平向前伸,這樣的動作只活動了表面的肩頭部份,並未達到深層的肌膚,更不能帶動體內的器官,而達到按摩內臟之效。但是如果能夠做到真正的「沉肩墬肘」,再配合坐腕、突掌、舒指,氣機便由肩部一波一波推進到指間,如此鎖骨、肩胛骨、身軀內部,乃至體側的少陽經都能得到運動。這才是徹底的動到裡、動到深,內外也完全地貫串一氣。

(四) 依規矩而脫規矩

練習太極拳的拳架是一種導引,學習者必須依照拳架的規定,一招一招去練。也就是所謂的「依規矩」。這是由外引內的時期,拳架的動作可協助練習者筋骨鬆柔,呼吸量增加。由於這個階段只是近於體操式的活動,難免有時會讓心覺得珊窱L味。經過長時期的練習後,筋骨漸鬆,體內的障礙也清除了,呼吸量也擴大了,這時漸漸就會由後天吸入之氣引發先天之氣,而進入半氣扒布q。這時才開始由內而外,動作中帶有「氣」的現象,當氣機愈煉愈旺,身形也漸隨著先天而動,姿勢開始變動不拘,便是脫離規矩的階段了。

其實身法原無一定,但無定中有定,在人自用而已,所謂「橫豎顛倒,立坐臥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迴旋倚側,攢躍皆中」。這都是隨氣之開合,收放宰乎其中。進入這一階段,練拳時當會覺得聲氣與自然宇宙相通,此身非已,不會再有俗世的束縛,內心感到無可名狀的寧靜和喜悅。

釵h人練拳只懂得「依規矩」,時時注意前踞後恭,將虛實固定在足的部份,一心在招式上下奶牷F也有釵h人練習多年,一招一式,了然的心,便志得意滿,以行家自居。這樣的人對於練太極拳所應追求的先天氣,很難得到深刻的感受,而對太極拳就是「道」的道理,更是永遠無法領悟了,只有先除去一些成心成見,才能「脫規矩」而得真自在。

三、 性命雙修的實踐

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太極拳它從搏擊自衛而轉變為養生自力。在中國人的民族性中,對於「性」與「命」是視為一種身心安頓的工夫,所以道家講究身心的諧調,太極拳也因而被當作富於智慧的養生法。當前海峽兩岸,以至中華身體文化所及的地區,正流行著「氣未騿v,它被視為二十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類重要的保健運動之一。太極拳完全符合氣左滬麮z,甚至較一般氣民棜n精緻而有效。以下即闡述其緣由:

(一) 太極拳和養氣

練太極拳時,經過由外引內,由內而外的階段,終至內外合一。到了內外合一的時期,便應知道養氣,也就是「精神魂魄意」與「心肝脾肺腎」之間的相互關係,否則只知道練不知養,正如只能開源而不知節流,其效果必將大打折扣。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心情,如果只能他感到悲傷或驚恐,必定顯得神魂顛倒,失魂落魄,這時原居於肝的魂,原附於肺的魄均已脫離其所,因此他的肝和肺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古訓曾道:「多言傷氣」、「多言必失」,話說多了必會消耗先天的元氣,故多言傷氣;而處世的經驗中;多言便可能無意間因話不知約束而傷害了別人,造成禍害。如果別人反駁其或有更強烈的反應,心中必定感到不悅;即使已知錯誤,也往往不敢或不願承認,不論是何種情形,心理都不會平靜,如此神就不能歸心了。

莊子曾提出「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修養工夫。人如果心猿意馬,思緒不集中,意志就與肝臟分離,使得脾臟的弁鄐j大減弱了,這就談不上修養之道。

練拳的需要內外兼修,「外」即指身體,需將身體練得有彈性和韌性;「內」則指內臟,需以細緻的纏絲勁透過層層的肌膚,深入按摩內臟。「內」更應指內在的修養,時時做到無為篤靜,令精、神、魂、魄及意,不與五臟脫離,彼此相生相護。如此修練內守,久之自會中氣充沛,臻於「在身體內百病難侵,在精神上則百害難傷」,這才是內外修練的境界。

(二) 太極拳和鬆柔

「鬆柔」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心理的訓練,現代人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中最感而需要。因此太極拳所提供的身心訓練就是要掌握快慢的原理。練陳氏太極拳應先慢後快,快而復慢。為什麼練拳架要先慢?因為慢,軟骨組織才不會受傷;因為慢,才能漸漸向體向放鬆;因為慢,方可將氣灌輸到周遭極細的微血管;因為慢,經脈才易以意氣貫注。這時期整個身軀的新陳代謝產生大循環,經脈逐漸暢通。待體內臟腑的弁鄍[強了,軟骨組織的韌性增加了,即使動作快,勁道猛,也不易受傷。此時應逐漸快速度,因動作快時,落點就會剛猛,不過這種快不是強為之快,而是極其自然的。等到「鬆」與「快」的條件已齊備了,便可以意掌握快慢相間,達到心柔剛柔、心剛則剛的剛柔相濟的境地,整個身軀也由量變而達到質變的層次了。

當身體的體質改變之後,練拳時已非浮陽在動,而是內動。從外表看來,不見其動,但見其盪;左右交替動作時,看不見交接在何處,唯見全身鼓盪而上下交替時身體則呈波浪形起伏,此時潛氣流暢,行陰中之陰,正說明「不靜不見動之奇」的道理。

身體徹底放鬆之後,當求心意的放鬆,提升氣質。心意的鬆透要靠「無為」,所謂「任舉千萬語,不若清心寡欲」,人處於俗世之中,但求此心不受世俗所染,而常順其自然,其身自安,安之久,其心自定;心定而神自靜。一旦身安、心定、神靜,則人身之真氣自會日趨渾厚,與大自然之氣相通了。這種靜心澄慮的修養,使得身體內部這個小宇宙與整個大宇宙之間,一氣流行,融為一體。長期練太極拳的人常表現得氣定神閒,天君泰然,就是這種自然無為的精神表現。

(三) 運勁摧堅

【十三勢行奶葚恁j中曾說:「運動如百煉鋼,無堅不催」。一般人常將這句話解釋為:太極拳的威力強大,不論多大的障礙、多強的敵人都能催毀,其實這所謂的障礙和敵人,都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裡面。

初生的嬰兒最接近自然狀態,但年歲漸長,就會受到周遭的環境的污染,共由飲食中攝取了不均衡的營養,以及釵h有害健康的添加物。如此數十年來,體內因而累積了不易消化的乳酸和毒素,在身軀內造成了重重的障礙。而日常生活中的動作,由於慣性的緣故,多習慣於使用拙力,這也是易於造成身軀僵硬的原因。

一般運動多限於身體外表和四肢的活動,無法及於內臟器官和不隨意肌。太極拳則絲毫不用拙力,以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將身軀上下儘量延伸,令體內的空間增大,再配合纏絲運氣的原理,運用陰陽摩盪、陰陽旋動絞轉的方式,對僵硬如鋼的身軀千捶百鍊,務求儘量接近初生時的純靜鬆柔狀態。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就是這個道理。

如此經年累月持續地練下去,體內再堅硬的障礙也有排除的一天,而「一旦無障礙,恍然悟大空」,釵h道理都自能理解,釵h境界都自能領悟,這時候內心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寧靜和喜樂。

如果一佪人練拳僅在外表招式上下工夫,不能簡璁n勝好強的心理,最終定與太極拳絕緣,無從體悟其中的奧妙,這是一種缺憾。

(四) 用意不用力

一般運動的目的常是為了讓肌肉結實,力氣增強,鍛鍊成健美的身材,因此總要用很多力氣苦練。練太極拳的原則卻完全不一樣,而是著重「用意不用力」,也就是以「意氣君來骨肉臣」為原則。

釵h人無法明白這個道理,不免懷疑;若不用力,力從何來?練拳的意義又何在?因此釵h人練習推手,一旦與人交手就想比誰的力氣大,誰能把對方推出去,誰的工夫就算高。我甚至知道有一位拳友,夜夜在廟宇裡苦練,試圖搬動重達八百斤的香爐,以為如此必可大大增進推手奶O。結果數十年後,他的奶O非但沒有增進,身體關節反而變得十分僵硬。因為如果運動時只在表面下奶牷A渾身上下都是拙力,經絡氣血反而會因滯塞,令關節轉動不靈。更因這樣的練拙力是非自然的,所以反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如果運動時是用意不用力,意到時,氣亦到,貫通周身經脈。人身的經絡正如遍佈大地的溝渠,溝渠不塞則水流;同樣的道理,經絡不閉則氣通。氣血毫無滯礙的經由通暢的經絡,滋潤了周遭的微血管,彷彿大地尋到了灌溉,整個身心必然充滿了生命力,身形因而輕敏靈活,內勁自然而然產生,而毫滯重之態了。

結語

在中國的身體文化中,能夠極高明而又平實的,太極拳應是其中的翹處。所以前人歸結經驗所成的【拳經】,幾乎是一篇濃縮了道家精華和陰陽哲理的練拳養生的總則。由於其中的含意精微而不易索解,一般練拳者常無法耐心解讀,甚或輕忽視之,這是一件遺憾的事。其實每個人在長期演練的過程中,就是為了要將些理論精華實踐出來,在不同的時代運用不同的學理加以理解,所以二十世紀末的中國人也應該賦予新解說,使它適應於現代社會,在當前工商社會的匆遽繁迫的生活中,人們感受了遠比農業社會更大的壓力,自然環境的品質也愈低落,因此我們應該再創新的「太極文化」。

「太極文化」其實就是透過身心的自我安頓,讓身與心和諧合一,進而調整與人、與自然的關係。統一的精神中,能夠不爭、去力,也就是要除去有為的機心,這樣地演練拳法才能感受到如此行雲流水,行乎所當行的情趣。因此練拳雖是小道,但在道家的觀照中,卻可進乎藝而通於道,太極生活即是人生的一部份,也是全體,只要善於體悟其中的道理,不僅練拳行巧鰫騚x握訣竅,就是在人一生的生涯中也足可激發人的潛能,調整人生的態度。否則將太極拳只當作鬥力的搏擊術,即不能提高練的奶O,也有失當初前賢創拳的真諦。自從師練拳以來,經久而略有所得,爰草此以就正於各界方家,並衷心期望中國的太極文化能發揚光大。


............................摘錄於「1995海峽兩岸太極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World Tai Chi Chuan Federation
訪客留言版
相關網站
服務信箱
徵稿啟事
 
 
本網站所有文字著作權皆受法律保護,任何人未經同意不得擅自引用!Copyright2006©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地址:台北市朱崙街二十號608室 電話:02-27783887  傳真:02-27783890   E-Mail:ct.taichi@msa.hinet.net